通常門診若有空時,會替看診的成年人量血壓,其中曾意外地發現一些早期腎病變的年輕患者。高血壓其實大部分是沒有任何症狀,一定要用血壓計測量;病人以為沒有頭痛等症狀就是沒有高血壓,或者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但沒有症狀也就不用服藥,這是很常見的迷思。高血壓若不服藥,時間久了,得到心血管併發症的機會自然增加,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及腎病變等,所以醫生常常要苦口婆心地勸病人定時服藥。
根據國健局統計,台灣民眾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約六至七成,接受高血壓治療的,僅五至六成,其中高血壓有得到控制的只有不到三成,為何有這樣的情形?相信醫師在其專業領域上不管是看診或用藥,一定會盡力去協助病人。血壓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多,除了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或者知道但拒絕服藥的病人外,服藥的患者中,有些是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自行減量, 也有因藥物造成不適而自行停藥的,年紀大的長者,有時會記不清自己今天是否服藥。惟有病人和醫師有充分的溝通,能共同確立治療的目標,並主動量血壓及服藥,若有不適能主動告知醫師,協助病患調整藥物,相信把血壓控制好並不是一件難事。
基層醫療與社區民眾有較密切的互動,病人的疑問能澄清,藥物順從性一定提高。因此把診間病人最常問的問題整理起來,希望能對病患有所助益。
- 有些人只有單獨收縮壓高,或只有單獨舒張壓高也要治療嗎?
A: 心臟收縮及放鬆時,會對血管壁產生壓力,心臟收縮時所產生的壓力稱為收縮壓,而心臟放鬆時所維持的壓力稱為舒張壓。根據美國全國聯合委員會(JNC8) 建議,對一般成年人而言,血壓超過140/90 mmHg 就要開始治療。收縮壓低於140 mmHg,但舒張壓超過90 mmHg的病人,常見於年齡小於50歲的初期高血壓患者;而老年患者,則往往收縮壓高而舒張壓正常,兩者均需要藥物治療。
- 血壓左右手不同,早晚不一樣時如何判讀?
A: 第一次量血壓要兩手都量,取高的數字為治療標準。正常情況下,兩手差異應小於10 mmHg,若兩手差異大於20 mmHg,就要考慮先天性主動脈狹窄、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瓣膜出口狹窄等疾病。
人體的血壓是分秒都在變化的,通常在下午時最高,早晨次高,傍晚時逐漸降低,睡眠時最低,一般人測得的血壓應該白天比夜間高,以收縮壓而言,差異10─20 mmHg屬正常範圍。有小部分的患者,夜間血壓只降10%,甚至不降反升,稱為夜間高血壓,這類患者發生急重症的危險性會增加,因為心血管系統沒有夜間休息的機會,容易造成標的器官受損,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及腎病變。因此早晚血壓均要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 血壓有規律服藥,最近突然高起來,可以多吃一顆嗎?
A: 現在醫生處方的血壓藥多為長效藥,一天服用一次,作用時間8至12小時,但開始作用時間較慢,要2至3小時後才有降壓效果。
因此最好平時詢問醫師如何處理,哪些藥可再多吃一顆,若有其他不適症狀,如劇烈頭痛,需緊急至醫院就醫。
- 血壓計怎麼挑?是否水銀血壓計比電子血壓計準?手臂或手腕血壓計有何差異?
A:目前國際上有三家機構推出血壓計驗證制度,分別是美國醫學儀器協會(AAMI)、英國高血壓學會(BHS)及歐洲高血壓學會(ESH)。
購買血壓計時,可向店家詢問是否通過任何一家的血壓計認證,或看是否有標章,而手腕血壓計因測量的血管為撓動脈或尺動脈,血管細小,影響測量準確度,較難通過認證。
經過驗證的電子血壓計,與水銀血壓計的準確度差距不大,可放心於家中使用。
- 高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A: 如果是本態性高血壓,即所謂的體質、遺傳等,通常要長期服藥。
若血壓已控制在理想範圍(<120/80 mmHg)內,可考慮逐漸減少藥量。當然也有病人經過短期高血壓治療後,因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經醫師評估而不用再服藥。個別狀況因人而異,必須與醫生討論,不要擅自停藥造成血壓升高,產生併發症。
- 為何高血壓患者要抽血驗尿?
A: 抽血驗尿的目的,一方面是評估肝腎功能,若已經出現腎功能異常,或血尿蛋白尿等,要查出是否有潛藏的腎臟疾病,更要下修血壓控制目標;另一方面,同時檢查是否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才能一併治療,降低罹病的風險。
- 吃高血壓藥是否會影響性功能?
A:大部分高血壓藥物不會影響性功能,少部分藥物,如貝他阻斷劑(ß blocker)因阻斷交感神經達成降壓作用,可能間接導致男性患者出現陽萎、喪失性慾等性功能失調症狀,只要調整藥物即可改善,不會造成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