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社區醫療群的一員,又身兼小兒專科醫師的我,面對每個家庭幼小生命的成長,看著他們茁壯成熟,甚至養兒育女,不知不覺得把自己也融入了每個會員的家庭,享受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我行醫的腳步與思考。時代的變遷,使得我國的生育率快速的下降,2008年統計台灣出生嬰兒為19.9萬人,估計2010年甚至會降到16萬人以下,而少子化將影響到整個台灣生態結構甚至文代與教育。
少子化的結果,門診的新生兒數減少,在醫界影響所及,最明顯的就是婦產科與小兒科了。社區中婦產科診所減少,大多數的孕婦都選擇在醫院中生產;兒科門診數下降,新生兒數減少,但明顯的新手媽咪增加了。以往看到的家長中都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個孩子看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但是現在大多是第一胎居多,且看診時陪診人數以倍數成長;爺爺、奶奶、阿姨、姑姑、爸爸、媽媽,甚至外公、外婆,在診間裡往往七嘴八舌的好不熱鬧,診間擠得滿滿的,都是陪伴家中的唯一小寶貝來看診,所以同業間對我們的診所人很多,擠得水瀉不通,以為業績必定很好,其實是誤會一場啦!
養育兒女第一件事是「順其自然,從心開始」。自在的依每個幼兒的體質、個性去照顧與教育,不求好、不比較,看好眼前的娃娃,以安適妥善去照料,不幻想未來孩子要有多高、多胖、多聰明。畢竟天生我才必有用,太多的營養、太多的教育對一個成長中的幼苗,都是不必要的負擔;孩子絕對不會輸在起跑點,只要成長時有父母、長輩的愛,有身教勝於言教的教育,孩子都會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未來的支柱。
所以教養一個孩子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心情。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與生俱來之價值,孩子所需之營養在出生滿週歲前,若有母奶的加持,除了可得到成長所需的營養,亦可完整的開發自我的免疫系統保護自己,減少感染與生病的機會。副食品的選擇以自然與有機無毒為首選,精緻高價的產品有畫蛇添足之嫌;以自製的幼兒食品勝過市售的許多添加物,省錢又營養。
在少子化的社會裡,教育常被扭曲,多少專家要小小的幼童展開學前的教育與訓練,其實是有夠殘忍,有揠苗助長之嫌,以醫者個人的想法,幼兒的腦容量到七足歲的時候才發育至成人的大小,七歲以前的訓練應以身體感覺統合,從遊戲中去觀察世界,由父母的身教去學習禮儀,由無恐懼的思想與周遭的環境發展關係,與周圍生活的鄰居、朋友和樂相處與遊戲,當幼兒心無罣礙到成人世界所託付的壓力時,就能全心的擁抱世界專心成長,發展出自我,而不是被寵的溫室小花朶;我們做父母、長輩需要學會放手,順其自然,我們的孩子自然就會很有能力來適應未來多變的世界。
幼兒的成長教育,從食衣住行開始,我向來強調身教的重要,假使媽媽餵奶時是邊看電視邊餵食的話,將來Baby吃奶或長大吃飯時,不看電視可能就會吃不下。穿衣服的哲學在適當而非名牌,若從小就學習成人穿名牌服飾,未來就容易奢華嬌縱,而失去衣物是重禮儀與舒適的觀念。每一個家庭只要是溫暖充滿愛的氣氛,房子不需要是豪宅。從小多帶孩子們走走路踏踏青,可鍛練身體,亦可強化孩子們的毅志力,但這一切都需由大人開始作起。我常在門診中被詢問到寶貝不睡覺,如何解?我提供我的作法,教育的開始就起於「捨得」,讓孩子有自由意識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大約由嬰兒室回到家中時一定不要與父母同床,一進家門就要分床,甚至分房。捨得孩子單獨睡眠,不受週遭大人的影響,大人也不能懶,餵食時必須抱著Baby進食,不論是餵母乳或瓶餵;等到孩子滿2~4個月大時,捨得讓孩子在夜間短暫的哭泣,讓Baby夜間不再進食,而開始進入到忍受初期挫折的訓練,允許Baby在夜間獨處的能力。如此一來,新手父母就不會黑眼圈了,亦增加時間與空間再製造下一個新生命。當孩子開始學習說話時,簡單的睡眠儀式就要舉行了,全家人可以在孩子床前享受睡前小故事,不需長,但必須是一種習慣,通常10~15分鐘就足夠小朋友安定心神準備入眠,當儀式結束之時,可用宗教的模式,如禱告,或佛號,甚至祈求世界和平畫上句點,表示非睡不可了!孩子們在初期的教育,就是需要一點行為模式,變成習慣,無形中獲得自身的生長激素,快高長大。
在醫者成長的歲月中,有一句名言直到今日,我才深深的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今在此與天下的父母共勉之,也針對不敢輕言生兒育女的普羅大眾分享: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願天下情侶終成眷屬,每對眷屬都能創造新的生命,來增進未來人生最美的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