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痛泛指的是肩胛骨之椎骨側中央附近部分的疼痛,由於這地方沒有強而有力的肌腱或韌帶支撐,很容易因長期姿勢不良或使力失當而受傷,或因相關的肌肉肌腱筋膜疼痛症候群所致之引傳痛,造成這地方的疼痛。
「病入膏肓」這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古人認為,心之下方有一小塊脂肪稱之為「膏」,橫膈膜以上有一層薄膜稱之肓,這位置針無法到藥無法及。
據左傳記載,晉景公生病,延請秦國名字為「緩」的名醫來為他治病,在醫師未來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中,有兩小孩互相交談著,其中,一個小孩說:聽說秦國這個名叫做緩的醫生很厲害,我們該怎麼辦呢?另一個小孩回答說:別擔心,我們現在躲在心之下橫膈膜之上,就算再強的名醫也奈何不了我們。幾天後,緩為景公診治時,告訴景公:大王,您的病在心之下橫膈膜之上,針不能至藥不能達,我無能為力。後來,景公果然就死了。「病入膏肓」就因此而被形容為重病難治。
以針灸學上來說,膏肓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位於第四胸椎之下旁開3吋(約四指幅),大約在背部第4-5肋間,其上有菱形肌和斜方肌經過,其下則為肺與心臟,其厚度大約19mm,在此下針急須注意,免得刺破肺臟。
造成膏肓痛的原因有許多種,舉凡腹痛、食道問題、心臟問題、胸椎受損、背部肌肉尤其是菱形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因肌肉使用不當勞損或肋間肌受傷等,皆可能形成膏肓部位的疼痛,諸多肌肉的所謂筋肌膜疼痛症候群皆可以造成這地方的不適,這些肌肉包括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鉅肌,肩胛下肌、背擴肌等。也可因為因第4-5頸椎退變或第4-5椎退化壓到相關的神經而引起疼痛。中醫方面認為這也可因為第四、五胸椎錯位或肩胛骨肱骨肩胛骨之間關節錯位所引起。
治療方面,應該先檢查是否因內臟問題諸如心臟、胃、食道、胰臟、肺臟等問題,然後就其問題解決。再檢查是否有胸椎頸椎病變,並尋找相關肌肉肌腱韌帶是否有肌痛點或筋肌膜之激發點存在,然後,依筋肌膜疼痛之治療原則治療之。中醫方式針灸或整脊也有不錯的效果;針灸健側的陽陵泉及足三里下一吋,據稱有不錯的效果。
據臨床觀察,膏肓部位疼痛的受害者,大部分是勞力工作者或家庭主婦,因他們不斷的使用一部份相關的肌肉,讓整個運動系統發生結構上的變化,膏肓是力量傳遞的終點,上肢及胸頸無休止的運動,讓這地方無休養生息的機會,新傷舊勞不停的蓄積,這就難怪這處疼痛的困難治療了。現代人電腦的頻繁使用,坐姿不良,肩耳夾著電話長時間通話,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患者可以熱敷,或在工作一小段時間後作個伸展運動,去除肩耳夾著電話通話的習慣,避免長時間趴在電腦桌,充足的睡眠,如此一來可避免膏肓疼痛的發生。膏肓疼痛病不是病入膏肓,注意生活習慣,即時治療,膏肓痛並不是可怕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