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方謝了,緊接著枝頭又見紅艷艷的鳳凰花開,襯著藍天白雲與蓊鬱的綠樹,正是一幅美好的夏日風情畫,北市連日高溫濕悶的天氣,彷彿正式宣告溽暑的腳步來到,然而這股換季的氛圍也蔓延到了診間─頭緊頭痛、精神不濟、胃口不開、消化不良、全身無力等「夏季感冒」的病患陸續湧現,多半是出現在出入冷熱環境或是吹風扇、吹冷氣、吃冰之後,甚至便秘、排尿疼痛、臉部或全身皮膚發癢紅腫、頭皮屑、眼睛發紅發癢等的患者竟也出現一波高峰。夏季為什麼會好發這些症狀呢?
全球暖化影響之下,台灣夏季高溫屢屢飆破新紀錄,然而台灣海島型氣候溫溼度變化也大,使得許多過敏症狀紛紛出籠,而高溫環境下人體會擴張血管、增加排汗以幫助散熱,身體水分散失變多,呈現相對脫水,常常容易口乾口渴,一般台灣民眾習慣以清涼含糖飲料解渴,甚至代替正常餐點,殊不知只喝進了熱量卻壞了腸胃、少了營養;因為水分以排汗方式流失較多,排尿量以及排尿次數減少,人體菌叢增生導致泌尿道發炎,也是所在多有,需要及時、適量地補充水分,並且維持良好的排尿習慣、避免憋尿;陽光曝曬加上高溫下皮膚血管擴張、汗水反覆刺激皮膚也會出現皮膚發癢、紅腫發炎、頭皮發癢脫屑增加等症狀,汗斑、脂漏性皮膚炎、過敏性皮膚炎、青春痘患者應該盡量清潔汗水、保持皮膚乾爽、穿著通風吸汗的衣物,尤其脂漏性皮膚炎以及青春痘患者更應該小心做好防曬措施;夏季冷氣空調風扇等處處可見,頻繁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身處空調環境過久,人體排汗排熱功能失調,血管反覆收縮擴張也容易誘發頭痛體痛,建議冷房溫度不宜低於25度,身處冷房中仍應該適當保暖並且維持身體活動,也應該避免長時間處於封閉冷房,近年來已注意到因為空調環境不佳導致的頭痛、暈眩、噁心、精神不濟、容易疲倦嗜睡等一系列「Sick Building Syndrome」(病大樓症候群,又名密閉大樓症候群(closed building syndrome; tight building syndrome)),封閉空間缺乏換氣,二氧化碳堆積,建物和家具的有機揮發物質濃度也會上升,長期對人體的影響不可不慎。
春夏養陽
中醫講求養生,更注重「天人合一」、「人與四時相應」,中醫養生對於暑天的特性也有獨到的見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提示著北半球夏季因為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拉長,人體應該順應地夜臥早起,多吸收陽氣,以防入了秋冬轉寒,人體寒氣也盛,將會加重秋冬病症。夏季高溫濕氣重,形成「暑濕」的特點,暑天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多半是因為濕性黏滯,容易妨礙脾胃消化、影響氣血運行,冷氣風扇使用頻繁,也會影響人體陽氣禦寒散寒的力道,因此應該避免夏季貪涼飲冷傷了陽氣助長陰氣,過多生冷瓜果將更傷脾胃。
中醫藥膳茶飲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調節生活與飲食才能清涼消暑又不傷身體呢?除了上述的原則之外,可以從藥膳以及簡單的中藥茶飲入手,「藥食同源」,建議可以從生活飲食中添加性味較溫和平性的藥材入菜、代茶飲,既可以增加食慾、固護胃氣又解渴不添熱量。自製中藥茶飲部分,例如:→桑葉、菊花、薄荷等氣味輕清芳香藥材可以幫助解熱,決明子清肝明目解毒,口感似麥茶、帶咖啡香有助改善便秘,可以煮水代茶飲,山楂酸甘化陰又有開胃助消化的效果;藥膳部分則可以選擇鮮百合、山藥、蓮子入菜,屬於「平補」,不過燥不化火,可以調理腸胃、改善體質,但是山藥、蓮子含澱粉多,體重控制以及糖尿病患須注意注意代換,份量不宜過多。
至於「夏季感冒」的保養之道,舉一中醫經典傷寒方「桂枝湯」為例說明,顧名思義,傷於寒邪時,《傷寒論》以中藥方劑佐以啜飲溫熱稀飯,蓋被至溫和汗出來治療,「汗出而暢」,夏季感寒出現頭緊頭痛、體痛時,以發汗散寒,於運動或熱水浴後適當發汗,汗止收斂則小心防風、再次感寒。中醫常見的「夏三伏貼」也是利用夏季的三個伏天陽氣旺盛,使用溫熱性質的中藥敷貼於人體的穴位,調理人體的陽氣,正是「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好例證。
他山之石
傳統中醫理論不只在古中原流傳,也深深影響高句麗民族,現今大韓民族習於夏季食「人蔘雞湯」,含有一系列人參、糯米、紅棗等補氣養胃藥材,熱食幫助排汗提高代謝,也以發汗散寒涼之氣,也體現了中醫養生的精神。
養生風潮蔚為流行的今日,活用中醫理論的陰陽理論、適當應用簡單方便的中藥食材,幫助您輕輕鬆鬆養生、樂活,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