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日漸溫暖,蚊蟲開始繁殖的季節,國內南部在五、六月出現了三起日本腦炎病例。三名個案居住地周邊分別有豬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
台灣每年五至十月為日本腦炎流行時期,其中六至七月為高峰期。日本腦炎之傳播須經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豬、鳥類及許多動物因被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而未帶病毒的病媒蚊則在叮咬正處於病毒血症期的動物時受到感染,蚊子一旦被感染則終生具感染力。在台灣主要病媒蚊為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地點,最常出沒時段為黃昏與黎明。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五到十五天。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腦炎。有症狀者通常一開始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腹瀉、頭痛或嘔吐等,症狀輕微者的臨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嚴重者,則出現意識狀態改變、全身無力、高燒、局部神經障礙(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ism,因錐體外系統功能受損,而有面具樣臉、齒輪狀僵直、舞蹈手足徐動症)、神智不清、對人時地不能辨別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至30%,存活病例中,約30%至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其產生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不正常肌張力、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腦神經及錐體外系統異常的神經功能缺損等。精神性後遺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小孩。。
日本腦炎的預防方法為依規定時程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及預防病媒蚊叮咬。臺灣自1960年代推動日本腦炎預防接種,使用的是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inactivated mouse brain-derived JE vaccine,自2017年5月22日起改採用細胞培養製程之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live attenuated JE chimeric vaccine)。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幼兒常規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而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者,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有提供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可請醫療院所協助申請,依其接種時程完成。成人若居住地或工作場所接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地區,建議於流行期前(每年三到四月)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若至流行地區旅遊(尤其是當地郊區)並逗留一個月或以上的旅遊人士或短期旅遊(不足一個月),但旅客如果計劃於疾病傳播季節到郊區並大部分時間進行戶外或夜間活動,亦應接種疫苗。請民眾於流行期作好自我保護措施,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降低感染風險。建議安裝紗門及紗窗,及使用蚊帳。避免於黎明和黃昏等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防止蚊蟲滋長:防止積水(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盤,緊蓋貯水器皿,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避免蚊蟲滋生,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資料參考:疾病管制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