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白天醒來,在天黑時睡覺,每天清醒睡眠週期模式是是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這個規律是由一個生理時鐘在調節的,這個時鐘就在大腦下視丘的一個區域,稱為視交叉上核,它接收眼睛視網膜暴露的光線變化而發出各種生理信號,控制各種激素、體溫中樞和其他神經功能,設定了整個身體的活動模式,使我們隨著白天感到清醒,或於夜晚來臨而感到睏倦。每天暴露在第一道陽光,下視丘開始調節身體提高體溫,並釋放腎上腺皮質醇的功能,讓身體充滿戰鬥力以準備應付一天的活動。由晝入夜時,眼睛的視網膜會感知環境的光度變暗,在黑暗的情況下視丘會啟動松果體開始製造褪黑激素,它的分泌逐漸增加直到深夜最多,睡眠後段再隨時間逐漸減少至天亮。這就是我們身體隨環境明暗而變化的一個生理時鐘機轉。在過去農業社會,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晚的篝火或燭燈的藍光成分很少,到了晚上九點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會開始激升,大部分的人有著正常生理時鐘較少有睡眠障礙;反之,現代人廣泛使用日光燈、電視、電腦或手機等,眼睛接觸光線時間多而處在黑暗的時間則明顯減少,褪黑激素的製造受到影響而容易有失眠的問題。
身體製造褪黑激素的原料是血清素,而生產血清素的原料是色胺酸,它是一種必需胺基酸,亦即人體是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經由食物攝取。因此,色胺酸攝取不足,可能造成血清素缺少而有焦慮、憂鬱、煩躁等問題,也可能因褪黑激素不足而影響睡眠。科學家有鑑於此,開始進行實驗觀察是否補充褪黑激素有助於睡眠。烏特曼博士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系列臨床研究中,發現高劑量的褪黑激素,確實會造成服用者過度疲倦而無法進行隔日的工作,而服用微量0.1~10毫克的褪黑激素,確實可達到促進睡眠的效果。臨睡前服用褪黑激素,受驗者相較於使用安慰劑者,其入睡時間有縮短且睡眠時數有增加。微量的褪黑激素能讓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恢復至正常的夜間水準,故而促使人們更容易入睡。研究也發現使用褪黑激素不會產生鎮靜劑或安眠藥等的依賴性,也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醫界常使用鎮靜劑、抗抑鬱劑或具催眠效果的安眠藥等治療失眠,但這些藥物會干擾正常的睡眠周期,破壞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模式,反而影響睡眠的品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1990年發表一項報告,指出無論是醫師處方或民眾自行購買的安眠藥,都容易有超量使用或上癮的可能。相對於安眠藥,部份失眠症患者,尤其是輪值大小夜班導致晝夜節律失調者,使用褪黑激素確實可改善此類的睡眠障礙,而且長期使用也不會有上癮的問題。然而,過去褪黑激素在許多國家是歸屬於膳食補充劑,不需醫師處方即可在健康食品商店買到,但由於這些不需要受食品藥物管理局控制,合成褪黑激素劑量可能無法準確控管,吞服的褪黑激素可能遠超出包裝上列出的含量,使血液中的褪黑激素升高到比體內正常產生的還要高得多,造成使用上困擾。
在台灣,ramelteon 經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適應症為治療入睡困難型失眠,然而尚不屬於健保給付藥品,須自費購買。此藥是一種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在美國已有多個雙盲性、多中心研究,使用者血中褪黑激素提升對於失眠有其療效,且不會有成癮戒斷症狀或反彈性失眠,也不影響隔日上班的工作精神。其中,對於輪值夜班或長途航行時差造成生理時鐘失調導致之失眠,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一般而言,此藥建議於就寢前 30 分鐘內服用,避免伴隨食用高脂肪餐點,但隨個人生活作息差異,需要補充的劑量可能因人而異,以及臨床上最好針對睡眠障礙仔細評估,找出適合此藥的失眠類型,仍建議失眠患者使用前要找醫師諮詢。
結 語
失眠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嚴重患者甚至會衍生許多身心疾病。導致睡眠障礙的成因很複雜,其評估由生物、心理、社會各方面加以探討。然而,近年來雖非藥物治療如光療法、正念靜坐、認知行為等治療的療效已被證實,但臨床醫療仍以使用鎮靜劑、抗憂鬱劑及安眠藥為主,造成當今不當過量用藥或導致成癮現象,本文從生理時鐘觀點,對於褪黑激素提出簡單介紹,目的在於提醒社會大眾多對於失眠成因的關注,而非只著重使用症狀治療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