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的天空,不似往常的清澈,灰濛濛一片,媒體經常談論霧霾,以及PM2.5;那PM2.5又是什麼東西?PM2.5指的是大氣中的超細懸浮顆粒物(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事實上,我們平常呼吸的空氣中充斥著PM2.5,因為它們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或隨著氣流四處漂浮,也易吸附著有毒物質如二氧化硫。一般PM10(懸浮微粒)在幾個小時之內,多會因地心引力而落地,但PM2.5(細懸浮微粒)卻會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直到附著雨水而沉澱於地面。
比PM2.5顆粒大點的顆粒物是PM10,直徑大到4倍,PM10的體積是PM2.5的64倍,大了這麼多,可是肉眼還是看不見。比PM10大的顆粒物是PM50。PM50的體積是PM 2.5體積的8000倍,肉眼可見。在家裡,一縷陽光射進來,光柱裡有無數微塵在翻飛,那就是PM50和大於PM50 的顆粒物。桌面上,落了一層灰,那是遠遠大於PM50的顆粒物。
PM50、PM10、PM2.5 是三個臨界值,空氣裡並非只有這三種直徑的顆粒物,50微米以下或者以上的,任何直徑長度的顆粒物都有。看得見光柱,顯示空氣已經被污染了,空氣本身不反射光,只有空氣裡的細小顆粒物會反射光,光柱越明顯清晰,意味著PM越多。
PM50是肉眼可見的最小顆粒,可以進入鼻腔,但無法繼續前進。鼻毛能擋住 PM100, PM75,但擋不住PM50,能擋住PM50的,是鼻腔黏膜細胞的纖毛和細胞分泌的黏液,使其不能繼續前進。當PM50在我們鼻腔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會想擼鼻涕、挖鼻屎。
PM10是可以到達咽喉的臨界值,咽喉是PM10的終點站,咽喉表面分泌的黏液會粘住它們。每個黏膜細胞還有200根肉眼看不見的纖毛,在不停地向上擺動,把微粒往上提升。PM10積累於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積累越多,分泌的黏液也越多。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想吐痰。
PM2.5以下的細微顆粒物,上呼吸道擋不住,它們可以一路下行,進入細支氣管、再進入肺泡。PM2.5攜帶了許多有害的有機和無機分子,是致病之源。PM2.5是直徑為2.5微米的細顆粒物,細菌則是微米級生物,大小多為1微米,幾微米,也有十幾微米的,也就是說,PM2.5和細菌一般大小。細菌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立刻就會把它吞下,它就不能使人生病,這就如同老虎吃雞。
PM2.5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為它噬細菌,也會立刻把它吞下。巨噬細胞吞慣了細菌,細菌是生命體,是巨噬細胞的食物,可是,PM2.5是沒有生命的,巨噬細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石頭,無法消化,最終被噎死。巨噬細胞大量減少後,我們的免疫力就會下降。不僅如此,被噎死的巨噬細胞,還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導致細胞及組織的炎症。可見PM2.5比細菌更致病,進入血液的PM2.5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生病。
PM2.5對人體的危害
- 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
PM2.5及以下的微粒,75%在肺泡內沉積,呼吸系統的深處,也是一個敏感環境,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會讓呼吸系統發炎。 - 致病微生物、化學污染物、油煙等「搭車」進入體內致癌:
PM2.5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其它治病的物質如細菌、病毒,「搭車」進入呼吸系統深處,造成感染。細顆粒物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比如,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誘發血栓的形成。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症後,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細顆粒物扮演裝載車的角色,其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也就是說,空氣中PM2.5越多,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 - 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
來自波西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對接觸高濃度PM2.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污染物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
更多研究發現,大氣顆粒物的濃度與早產兒、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以及先天性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 - 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可引起血管細胞的炎性損傷。有研究發現,PM2.5每立方米濃度增加10微克,醫院高血壓類的急診病人就會增加8%,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多。」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高於70微克/立方米 則任何人都會不舒服包括眼結膜紅癢呼吸困難咳嗽胸悶 最近報導指出北部最近幾天PM2.5的濃度竟高達80-90,天空自是灰矇矇,人們,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是氣悶咳嗽 。世衛機構已經在此前,首次認定「大氣污染會致癌」,PM2.5是罪魁禍首。當PM2.5高的時候盡量避免外出尤其不應做戶外運動外出時最好戴上口罩(多少有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