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sarcopenia),顧名思義,就是肌肉減少的意思。它包含三個方面: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以及肌耐力減小。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其實這是人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出現的過程。通常在30歲以後,我們的肌肉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減少,到了60歲,減少的速度更快,尤其是長期不動的人。老化是肌少症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基因遺傳、內分泌改變與營養狀態等。現代的人注重養生,加上醫療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但是如果壽命變長,卻生活品質不佳,無法行動自如,反而是一種負擔。因此如果健康的變老,是每個人所嚮往的,那麼就不能忽視肌少症這個疾病。
肌少症的症狀:身體沒有力氣、活動力差、衰弱、走路慢或不穩,容易跌倒。
肌少症的診斷有以下三大指標:肌肉量、肌肉力量、以及身體表現。
肌肉量:肌肉量的數值定義是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重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除以身高的平方,可先用一些特定的儀器(如醫院測骨質密度的DXA,或身體阻抗儀BIA),測量得知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量(公斤),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用DXA測,男性小於7.0,女性小於5.4;用BIA測,男性小於7.0,女性小於5.7,就表示肌肉量過少。
肌肉力量:可透過握力器檢測。若男性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則表示肌肉力量不足。
身體表現:檢測患者的走路速度,以正常速度走5公尺,取平均值來測量。若行走速度每秒小於0.8公尺,也就是走完這5公尺要超過6秒多,則表示身體表現不佳。
以上三項指標,若肌肉量減少,伴隨著肌肉力量不足或身體表現不佳,則已罹患肌少症。大於65歲老人篩檢的方法則是先測行走速度,若無異常則可檢查握力,二者均正常則不用做進一步檢查。
肌少症對老人家而言,除了影響身體活動,容易因跌倒而造成失能外,肌肉和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有關係,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也有關聯。若老年人除了肌少症外又加上肥胖,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等,造成失能和死亡的機率更大。
至於談到如何預防及治療肌少症,則要從適當的營養補充及運動談起。營養補充的建議是每天依每公斤體重進食1.2~1.5公克的蛋白質(如:60公斤的人,每天進食72~90公克的蛋白質),分成數餐食用且盡量不與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白胺酸(Leucine)已知是一種可以促進肌肉合成的胺基酸,因此蛋白質的選擇則以富含白胺酸的食物為主,像是牛肉、魚與豆類等。因為維他命D缺乏會造成肌力下降,因此對於抽血檢查發現維他命D濃度不足(小於30ng/ml)者,也建議適當補充維他命D。至於運動,要把握漸進式、有氧和肌耐力運動兼顧、以及預防運動傷害的原則下,持續不斷的運動,才有真正的效果。
高齡化的社會,肌少症的問題會愈來愈受重視,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更適用在肌少症這個疾病上,把握營養補充和運動的原則,才能健康的變老,享有幸福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