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又稱作前列腺,是雄性哺乳動物生殖系統中的一個器官,屬外分泌腺,大小有如一個粟子,位在膀胱的下方,中間有尿道經過,後側方則有輸精管進入,它會分泌攝護腺液以維持精子活動力及保護男性生殖泌尿道免於感染,攝護腺體也包含平滑肌組織,可幫助射精及束緊膀胱口,調節排尿 。
攝護腺癌是源自攝護腺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老年男性,台灣每年約有將近5,000位攝護腺癌之新個案,死亡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七位,好發的危險因子有年齡(年紀越大罹癌風險越高),種族(黑人的罹癌風險較高,亞洲人種則較低)及遺傳(一等親有攝護腺癌者罹癌風險較高)。
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要靠健康檢察如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或做肛門指診來提早發現,到了晚期因癌細胞增長,出現壓迫尿道的情形,可能會有排尿問題,像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解尿中斷、尿急、尿流細小、需用力解尿、夜尿…等等,甚至造因尿不出來造成尿液滯留,此時連帶的膀胱與腎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需要立即就醫,插導尿管引流尿液。若局部侵犯到鄰近器官時,症狀更加嚴重,像侵犯到膀胱容易有血尿,若侵犯到輸尿管開口則會造成尿路阻塞與腎臟水腫,若侵犯到直腸則會造成便祕或裡急後重。當癌細胞轉移到骨盆腔淋巴結,淋巴液循環受影響,就會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甚至產生陰囊水腫與下腹部水腫。如果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則可能有骨骼疼痛或病理性骨折發生。這表示攝護腺癌已經逐漸進展到末期,治療選擇有限,預後也較差。因此如有下泌尿道症狀建議早期就醫,以避免延誤病情。
攝護腺癌通常進展緩慢,又是好發於較年長的男性,大約有60-70%的病患在死亡後才被發現有潛藏的攝護腺癌,積極治療這些不會致死的攝護腺癌未必是有意義的。所以在治療之前,先要做風險評估,可依據患者的診斷時的臨床分期(以肛門指診,相關影像檢查為參考)、抽血的PSA 數值、以及病理檢體的切片判讀,來綜合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做完上述各種必要的檢查,才有辦法決定治療方式。通常低風險型的可以142/94考慮延遲治療;高風險型攝護腺癌則需要積極治療,但仍需參考病人的年齡及身體狀況來做調整。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如下:
- 根除性治療:
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局部海福刀與冷凍冶療。以治療對象而言,若為低風險的攝護腺癌,預估餘命大於20 年可以考慮;中度風險則預估餘命大於10 年可以考慮;若為高度風險則建議身體狀況許可都要接受根除性治療。
- 傳統荷爾蒙治療:
包括打針,切除睪丸或口服藥。它不是根治性治療,僅能暫時壓抑癌細胞,平均3~5年仍會再發惡化,平均8年後出現轉移。
- 化學治療:
在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之後,傳統上會考慮化學治療,但仍需考慮病人的身體情況是否能負荷。
- 新型荷爾蒙治療:
針對一般人對化療失敗,或無法承受化療的副作用時,新型的口服男性荷爾蒙抑制劑-abiraterone 可考慮,它平均可延長病患壽命約四到五個月,但若不符合健保條件,需每月自費十幾萬元。
- 安寧緩和治療:
若所有的治療都失敗,病患身體也已無法負荷時,可開始進行安寧緩和醫療計劃,整合醫護人員,社工師,心理師等團體,給病人一個全方位的照護,減少病患臨終的痛苦。
此外,對於年紀較大的病人,若癌細胞分化良好,且評估終其一生,病患應不至於因攝護腺癌而致命者,未必要馬上治療。病患只要定期抽血追蹤PSA,若PSA上升,或再次切片顯示癌細胞惡化,才開始考慮治療。國外很多統計顯示,這樣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的致死率,對於年紀較大的病人而言,算是另一種治療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