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含有各種不同的脂肪統一稱為脂質;在身體裡有四種脂質,包含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卵磷脂、游離脂肪酸;其中,膽固醇是大家所孰悉的脂質,很多人都以為膽固醇對身體有害,其實,它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它不但和磷脂質(卵磷脂)蛋白質等同為製造細胞膜的成分,同時也是製造膽脂酸、腎上腺皮質素、性激素的材料之一,人一旦缺乏膽固醇,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而游離脂肪酸則是三酸甘油酯經解脂酶分解之後的產物,能夠成為熱能。此文中暫不談論膽固醇,而專注於三酸甘油酯;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都可轉換成熱能供身體運用,多餘的醣類、蛋白質及脂質,都可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囤積於體內供不時之需。人類一直是在飢寒交迫中活過來,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靠的其實就是三酸甘油酯,缺了三酸甘油酯人類就會失去活力,身體就會慢慢虛弱,除了當作熱能之外,三酸甘油酯還有其他功能,像分布在未受骨骼保護的內臟周圍以及皮下的三酸甘油酯,能減輕來自外部的壓力與衝擊。想一想,要是臀部的皮下組織沒有脂肪的話,坐在堅硬的椅子上,應該會很痛吧!此外,它也是維持體溫不可或缺得物質。
現在,大部分的人已經沒有飢餓的問題,反而多了營養過剩,和缺乏運動造成三酸甘油酯堆積和肥胖的問題; 醫學證據證實,因三酸甘油酯過剩和肥胖,可引發許多現代文明病: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文明病、動脈硬化、和隨著產生的心肌梗塞。太高的三酸甘油酯也易於發生急性胰臟炎,所以,我們應該對三酸甘油酯有所認識,從而了解如何維持其在血中正常值的生活方式或治療。
血清中,三酸甘油酯的來源有二,一部份由腸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經過消化吸收後,與蛋白質及磷脂質結合以乳糜微粒的形式進入血液循環,再由肝臟、脂肪組織及末梢組織攝取,這一部份稱之為外源性三酸甘油酯;另一部份則經由肝臟合成後釋放入血液,這一部份稱之為內源性三酸甘油酯。
當抽血檢查得知結果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時,首先要確定抽血時間是否已經空腹了12小時?最近有沒有接受相關的藥物治療?有無相關的疾病?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原因可分為兩類,一為原發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主要是家族遺傳;另一為續發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原因大致可分為代謝性(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肝醣貯藏疾病)、內分泌相關性(如低胰島素血症、女性荷爾蒙或甲狀腺素異常)、飲食影響(如酒精、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疾病狀態(如腎衰竭、腎病症候群)、藥物(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皮質類固醇、女性荷爾蒙治療)等等
血清中,三酸甘油酯正常值30-150mg%,也就是100毫升血清中30-150毫克是正常的,超過150mg%就算過量,若超過500mg%則較容易患急性胰臟炎。當檢查得知確認高三酸甘油酯時,應先與醫師討論是否該調整有嫌疑的藥物,並檢查是否有如上所述的疾病,若有,則應治療相關的疾病,若沒有上述的問題,則應開始治療三酸甘油酯,試圖將它降到安全的數值,治療之初先得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提及三酸甘油酯過高,就必須提及肥胖,關於肥胖,有個很重要的觀念,肥胖並不是指體重的高低,而是指體內脂肪過多,有不少人誤以為將體重控制在某個數字就沒有肥胖問題,這是錯的,就算體重標準,體內脂肪過多仍是肥胖,隱性肥胖者通常都不會覺得自己胖,但卻是最需要格外注意血清脂質的一群。判斷肥胖程度,一般最常用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BMI計算公式是: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透過這個簡單的公式,就能算出自己的肥胖程度,BMI的標準值為22,但是只要沒超過25就是正常,BMI值超過25就會被判為肥胖,這時需要改變飲食和運動的習慣,將體重減為正常範圍內。現在家庭用體脂計相當普遍,大家也可以用體脂計來測量,體脂肪率的標準值,會因性別、年齡而有所差異,簡單判斷原則是:男性體脂肪率超過25%、女性超過30%就是肥胖。另外一項肥胖指標,則是用來判斷代謝症候群的腹圍,男性超過85公分、女性超過90公分就有可能是內臟脂肪型肥胖。
肥胖以及高三酸甘油酯,會招致可怕的疾病:諸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脂肪肝、急性胰臟炎、痛風,故不可不察。多在飲食下功夫可降低三酸甘油酯,應多食富含膳食纖維蔬菜或海藻類。減重不盲目,控制熱量攝取是關鍵,烹調少用油以魚肉取代豬肉,不食油炸物,水果甜點不過量,用餐時間要正常,早餐一定要吃,中餐要飽足,晚餐要簡單,最好不食宵夜。維持規則的運動,選擇最能讓自己放鬆的運動,像騎腳踏車、韻律操、健走、游泳等。壓力與肥胖有關,消除壓力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可多攝取富維他命C、鈣、鎂的食物可有效抗壓。不抽菸、不酗酒、不熬夜和充足的睡眠,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與三酸甘油酯血清值。
如果經三個月的生活調適與飲食療法,還不能得到適當滿意的結果,那就要借助於藥物療法;這時候,則須請教醫師幫忙。藥物大致可分為纖維酸類藥物(Fibrate),其主要的副作用為橫紋肌溶解、胰臟炎、或肝炎等,當有這些跡象時,則應及時停藥。或可服用菸鹼酸誘導體,但這類藥物,有些可引致胃痛、食慾不振、噁心、腹瀉、臉潮紅、出疹、或血小板減少等,若有這些現象,則要照會醫師,設法調整藥物的量或種類, w3(omega-3)脂肪酸,可防止發炎反應,以及減少動脈硬化的進展,以及降低三酸甘油酯值,它可由食用深海魚類而取得,但深海魚擔心會受重金屬汙染,現在有上市的w3的萃取物,食之可避免吃到重金屬,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代謝症候群中,關聯到三種物質就是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負責把膽固醇輸送到周邊組織,多餘的膽固醇會沉積在動脈管,被歸罪是動脈硬化的主兇,因而被歸類為壞膽固醇,必去之而後快。以往醫界多重視膽固醇的處理,而忽略高三酸甘油酯的處置,所以,在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皆高的情況下,都會優先處理膽固醇的問題,也就是優先使用Statin,這似乎是主流的想法與作風 。
最近有不少文章論述用statin治療膽固醇帶來的壞處。你身上貯存過多的脂肪體積有多大,血中就要有相對量的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供膽固醇去修補脂肪過氧化(Peroxidation)後對組織的傷害。因啟動修補機制的訊息需靠膽固醇來活化,在一個脂肪體積過大的人,你開Statin給他吃,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LDL-C是降低了,但活化修補訊息所需的膽固醇就不夠修復脂肪過氧化造成的組織傷害。上皮細胞的新生修復變差容易罹患癌症;肌肉細胞的修復變差容易倦怠無力;腦神經細胞修復變差容易產生焦慮、憂鬱、失眠甚或失智等病症。這在處理治療血脂失常方面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