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和『糖份』有相關的疾病,也就是所謂的高血糖;
有許多人現在對「糖尿病」這個名詞還是陌生,常常不懂自己為什麼會和糖尿病扯上關係,且「糖尿病」這疾病很嚴重嗎?這些問題在大多數初期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是很常問的問題;因此,此次文章的內容就來為大家解除「糖尿病」的迷思及看清對「糖尿病」的肓點。
一、「糖尿病」從何而來: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在人體的器官裡負責分泌調控血糖的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一個叫β細胞所分泌的,而糖尿病患者略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糖尿病患者,一出生就少了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萎縮了。這種先天性的糖尿病稱之為「第一型糖尿病」,好發率在年紀小的時候,此種治療方式通常以直接施打胰島素居多。
另一種為「第二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大多數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原因在於「年紀」,簡單的來說,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會因年齡愈來愈大,而分泌的愈來愈少,主要是因為β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功能越來越弱。因此對於吃進來的食物沒辦法做到良好的血糖調控機制,進而導致「糖尿病」的產生。而此「第二型糖尿病」在台灣常見的治療方式通常是先使用口服降血糖藥,之後若血糖控制不下時再使用胰島素的針劑。
二、若「糖尿病」是因年紀而使調控血糖胰島素量減少,那跟食物還有運動有何關係呢?在文章的一開始有提到「糖尿病」是和『糖份』有相關的,在許多研究皆有提到糖尿病的發生是因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經轉換為葡萄糖後,血糖的調控機制出了問題,使得血液中原本因被充分利用的葡萄糖無處可去,而滯留在血液中;怎麼會和食物沒有關係呢?且因現在社會飲食的西化,食物愈來愈經緻,加工食品愈來愈多,含糖份及葡萄糖的基本分子「碳水化合物」則會在食物中所佔的比例增加,此時若沒有控制飲食,那麼患有「糖尿病」的人則會隨著年紀而逐漸增加。
那麼又和運動有何關係呢?隨著身體老化,活動量下降,血管彈性下降,若老年人有糖尿病發生心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則會增加,因此有研究顯示老年人若有規律的運動,除了可改善體能,其血管的彈性相對的也會比較好,進而心血管病變的危險性也會下降。而運動為何能改善血糖的控制,主要是因運動可使骨骼肌內的葡萄糖轉運體增加,使葡萄糖可由其它管道進入細胞內利用。因此運動對於血糖的控制是需要的。
三、從第二點的論點來看,飲食和運動的改善是必需的,但為了控制血糖, 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這對患者來說有什麼益處呢?「糖尿病」若沒有做生活型態的調整和藥物治療併行,則會糖尿病併發症,其後果則會苦不堪言啊。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可分為大血管和小血管,大血管包括了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及周邊動脈疾病;小血管主要是糖尿病的視網膜變病及糖尿病腎病變等等,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認識,多數人存在的印象會是糖尿病到了後面都是「洗腎一族」,但多數人不知的是成為「洗腎一族」的原因多半是因血糖沒有好好控制的因素,因此,誰說改變生活型態不重要呢?在現今醫療發逹的社會裡,人們愈來愈長壽,健康的活著對於多數人來說是快樂的,即使這健康是需要藥物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人們也會意配合的,是吧?
四、如何從調整飲食和運動,來逹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呢?
首先,在飲食的選擇上,若是平時有喜好甜食的習慣,在患有糖尿病時需控制甜食的攝取,切忌不可過量,且要計算自己攝取的熱量及醣頪,例如在飯食的選擇上,應以糙米飯為主,因為相較於白米飯,糙米飯可降低胃排空速率及延緩胰島素的反應與血糖上升。蔬菜的選擇上若沒有禁忌,可選擇深色葉菜類、瓜類或切小丁,增加烹調時間或打蔬菜汁,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水果方面則避免糖份過高的水果,例如荔枝、葡萄、西瓜等。
在運動方面需考慮先進行完整的評估再行動,且運動種類建議選擇訓練肌力的運動為主,因研究顯示,肌力愈強,糖化血色素下降的愈多;例如有氧運動(走路及騎腳踏車、游泳、跑步)可降低糖化血色素0.73%,阻力運動(沙包、啞鈴、彈力帶等)可降低糖化血色素0.57%。而運動時間建議每週大於150鐘,因為這樣可降低糖化血色素0.89%。
最後,「糖尿病」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對抗的疾病,若患者本身能有對於「糖尿病」有足夠的知識和了解,在治療過程中,有了醫療人員及衛教人員的幫忙和家人的支持及患者本身的毅力,相信「糖尿病」不會成為大家心中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