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定義:是一個回復性的行為狀態,該狀態對環境不投入,也不反應。睡眠階段有2種:非快速動眼期和快速動眼期。隨年齡增加-快速動眼期之睡眠會減少。
失眠障礙的診斷準則-DSM-4:
A困難進入或維持睡眠,或睡眠沒有回復性,至少一個月以上。
B睡眠障礙造成臨床上的痛苦或造成社會損害,職業功能損失。
C睡眠障礙非僅發生於昏睡症
D睡眠障礙非僅發生於其他精神疾病的病程中,例如重鬱症等等
E睡眠障礙並非由於其他例如藥物濫用所造成。
失眠是什麼?-泛指對睡眠持續時間,效率,品質不滿和抱怨,一禮拜有三晚上有睡眠困擾,且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臨時失眠:只持續幾天和急性壓力或飛行時差有關。短期失眠:大概持續1-2禮拜,和環境因素或身體疾病有關。慢性失眠:則持續幾個月,引起原因與精神障礙,情緒有關,通常臨時,短期,失眠沒有處理好,則容易轉成慢性失眠。
失眠的三種模式-為什麼會失眠?
1.前置因子,人格特質,情緒壓抑,焦慮,完美傾向,遺傳等
2.促發因之,壓力,退休,更年期等
3.持續因子,睡眠情境與焦慮清醒之聯結,不良的睡眠習慣,失眠相關之不良信念,安眠藥之不當使用。
不良之睡眠信念就是常見的睡眠迷思;
1.我們每天須要8小時睡眠─睡眠時數因人而異
2.今天沒有睡好,明天狀況會很糟─往往沒有想像的糟
3.晚上11點以前一定要上床,配合肝臟排毒時間─維持穩定做息,比特定的時間來得重要。
4.平日睡不夠,利用周末補眠─周末補眠不宜太多。
5.保持寢室完全無光,能夠幫助睡得好─早上要讓陽光能入屋,保持生理時鐘能正常運作。
6.吃安眠藥,必然會戒不掉─停藥後睡不好是很正常,要給身體適應的時間。
7.對於讓失眠人又愛又怕的安眠藥與鎮定劑,我們可以學習聖嚴法師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是正視失眠,接受藥物,正面看待藥物。才能夠品嚐它的好處。但是不要變成藥物的奴隸。如果太過依賴藥物,失眠是無法徹底解決。
根據調查統計,台灣15歲以上人口,4個人就有一人,曾經有失眠困擾─就是喊出「快天亮,怎麼辦!」─明明沒有睡意,卻擔心明天工作沒有精神,結果還是沒有睡去。以下認知行為治療會有所幫助:
1.自我評估─記錄睡眠日誌
2.睡前有幫助睡眠的固定運動。重建睡眠和睡眠情境的聯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信念。
3.規律的睡眠周期。早晨適度陽光照射。
4.放鬆技術的使用。
5.壓力管理和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