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是指過多的體液聚積於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正常時人體約有5%的體液積存於組織間隙,遊走穿梭於機體的細胞與毛細血管之間。水腫時,以手指按壓於皮下組織少的部位(譬如小腿前側)時 ,會有明顯的凹陷。若是過多體液是積存於體腔時,則稱為積水;譬如胸腔積水、腹腔積水等等 。
水腫可依波及的範圍分為全身性水腫與局部性水腫,也可依發生的部位,命名為腦水腫、肺水腫等。 也可依病因分為心性水腫、腎因性水腫、發炎性水腫或營養不良性水腫,以及淋巴性水腫等等。
全身性水腫依其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水腫, 譬如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梅毒性心臟病等,引致心肌病變、瓣膜病變,造成充血性心臟衰竭。也可為腎性,諸如急性或慢性腎炎,或腎病症候群等。也可為肝源性,譬如肝硬化。或可因為營養不良,譬如發生於飢餓、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腸消化不良、肝硬化或厭食症等等。也可為結締組織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也可為內分泌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失常。也可因貧血或妊娠中毒性水腫。
局部性水腫可因靜脈阻塞,常見於血栓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等問題。可因淋巴管受阻,可見於血絲蟲病象皮腫,或乳癌開刀傷及淋巴回流。可因發炎性水腫,譬如丹毒、蜂窩性組織炎。也可為變態反應性水腫,譬如蕁麻疹蟲咬或食物過敏。
皮下水腫最典型的現象為凹陷性水腫;當皮下組織間隙中有過多體液積聚時,皮膚蒼白、腫脹、皺紋變淺,局部溫度較低,彈性差,用手指按壓局部(如內踝、脛前區或額、顴部位)皮膚,如果出現凹陷,稱為凹陷性水腫( pitting edema )或顯性水腫( frank edema )。在手指鬆開後,這種凹陷須數秒至 1 分鐘方能平復。這是由於凹陷性水腫時,皮下組織間隙中有較多的游離水( free water ),因按壓局部壓力增高,使游離水移向壓力較低處,故出現凹陷,手指鬆開後,游離水回復到原處的時間即為凹陷平復的時間。
全身性水腫最主要症狀是尿量減少、體重增加。常見的全身性水腫有心性水腫、肝性水腫和腎性水腫。鈉、水瀦留是這些水腫的重要中間發病環節。因為鈉、水瀦留的基本機制是腎臟排鈉、水減少,因而病人常表現為尿量減少、尿鈉含量低(腎功能衰竭少尿期除外),體重增加。體重增加是細胞外液容量顯著增加所致。因為鈉、水瀦留可多達幾升、體重增加 10%而沒有明顯可見的凹陷性水腫,因此,尿量及體重是水腫較為敏感的指標,觀察尿量及體重的動態變化,能反映水腫的消長情況。
不同的致病原因不同水腫的部位也有所差別
右心功能不全所致心性水腫,因重力關係,於立位、坐位時,先出現足踝部位水腫;仰臥位時,則水腫先在骶部出現。肝硬化所致水腫,主要表現為腹水。腎性水腫表現為晨起時眼瞼浮腫,也可波及顏面部,當病情加重時,可出現全身性水腫。
影響水腫分布特點的因素有:
①重力和體位:如右心衰竭時,水腫出現於最低垂的部位,這是因為右心衰竭時,上、下腔靜脈迴流受阻,靜脈壓增高,致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毛細血管流體靜壓也受重力的影響,最低垂部位的毛細血管壓較高,因此,水腫最先在最低垂部位出現。
②局部血流動力學因素:如肝硬化病變引起肝靜脈迴流受阻,使肝靜脈壓及其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成為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組織結構特點:眼瞼部組織較疏鬆,皮膚薄且伸展度較大,組織間隙壓力較低,水腫液易於在此聚集。腎性水腫因無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的因素存在,在夜間平臥狀態下,水腫液在組織疏鬆的眼瞼部位積聚,晨起水腫較明顯。
水腫對機體具有多種不利的影響,其影響大小取決於水腫的部位、程度、發生速度和持續時間。
組織間隙過量的液體積聚,使組織細胞與毛細血管之間的距離加大,氧與營養物質運輸時間延長;水腫液的堆積還可壓迫局部毛細血管,致使血流量減少,造成細胞營養障礙。水腫部位易發生組織損傷、潰瘍而不易癒合。
水腫可導致相應器官功能障礙,如胃腸粘膜水腫可影響消化吸收,肺水腫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礙,心包積水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喉頭水腫可致氣道阻塞甚至窒息,腦水腫可致顱內壓升高,甚至形成腦疝,危及生命。若生命重要器官部位急速發生的水腫危害較大,而緩慢發生的非要害部位水腫如肢體水腫對機體可無太大影響。
雖然水腫有諸多壞處,但也並非一無是處,它還是有它對身體有利的地方」
由於引起水腫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水腫期治療也不相同,沒有一致性的治療方式。但是基本原則都是不變:就是治療病因、消除水腫、維持生命體徵穩定。比如心源性水腫,一旦診斷明確,應該治療心衰(利尿、擴血管、強心等),心衰控制好後,水腫自然消退;肝源性水腫,若為肝硬化引起,則大部分是因為低蛋白血症導致的水腫,這時候需要抗肝硬化治療,比如B肝抗病毒治療(若為B肝引起)、護肝、營養支持、治療腹水等;腎源性水腫原因也較多,主要還是對因治療,若為腎病症候群,則可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腎病被控制後,水腫自然消退。其餘病因所導致的水腫,都遵循:治療原發疾病、維持生命體徵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