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積水在醫學上正式的名稱為漿液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小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併發症,常發生在六,七歲以下的小孩。而漿液性中耳炎又是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後遺症。近幾年來,我常因為患者急性中耳炎用藥物治療達兩星期沒痊癒而建議家長帶患者至醫院進一步治療,結果等患者再次來看診時中耳已放置通氣管。近年來,我看診也明顯發現比以前更多因通氣管排出後耳膜殘留穿孔的個案。
中耳積水,或甚至只是口服藥物治療沒痊癒的急性中耳炎,一定要放通氣管?又什麼情狀下才是放置通氣管的適當時機呢?
中耳積水和患者長期的感冒、鼻過敏、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扁桃腺炎有關,感染經由耳咽管傳到中耳腔引起急性中耳炎,再因耳咽管堵塞接造成中耳積水,有時甚至根本沒有經過急性中耳炎就引起中耳積水。這裡要特別強調,大人耳咽管不易堵塞,若有中耳積水,要強烈懷疑有鼻咽腔有腫瘤堵住耳咽管,應詳細檢查。
漿液性中耳炎既是因耳咽管堵塞引起,理想的治療當然是儘量排除上述的前驅因素,藥物治療急性中耳炎使耳咽管腫脹堵塞消失,中耳就不積水。參考一些文獻,藥物治療漿液性中耳炎6星期至3個月仍有有中耳積水,才要考慮做耳膜切開術或通氣管置放手術。耳膜切開術是切開耳膜後把液體抽出來罷了,等到切開的傷口癒合了,液體仍會繼續累積,達不到長期治療效果。我在教學醫院時,常用20或22號針做耳膜穿刺抽中耳積水,等幾天後耳膜刺孔癒合復發中耳積水的比例也很高。且因患者都為小孩,沒麻醉的情況下做耳膜穿刺常因小孩亂動容易有意外,目前已少做。
通氣管置放手術是將耳膜切開,將通氣管置於耳膜上,以便引流中耳腔分泌物。通氣管是一個中空小管的氟化塑膠物,可分為直徑1.02mm,1.27mm兩種尺寸。耳膜放置的通氣管一般皆會自行脫落,放置到脫落的時間由數月到1~2年不等。
現實的情況是,在第一線的診所藥物治療急性中耳炎很難持續2星期以上,就算醫師沒轉介到醫院,患者家長也會耽心而自行轉到大醫院就醫。我最近幾年的經驗是一旦這類患再回診時中耳常已放置通氣管。如此輕率提早放置通氣管有什麼結果呢?
一是更多因通氣管排出耳膜殘留穿孔的個案。通氣管只有兩種尺寸,內徑太小又容易堵塞,現在使用的通氣管相對於五六歲以下小孩的耳膜是蠻大的,且在裝置期間又難免有感染而致通氣孔邊緣疤化,易使通氣管排出後耳膜不易再生而殘留穿孔。如不再做更大的耳膜成型術來修補耳膜,患者一生要受慢性中耳炎中耳之苦。
另一是即便通氣管留置時間長達一兩年,但排出後引起漿液性中耳炎的前驅因素如鼻過敏、腺樣體肥大、扁桃腺肥大依然存,如再有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仍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而再度致中耳積水。
再者輕率提早放置通氣管有濫用醫療之嫌。多能口服藥物治療就痊癒的病,治療時間未完全,就以更高成本的手術治療替代,所為為何?此事從患者家長的角度看,更會相對的認為診所醫師”醫術比較不高明”。
急性中耳炎是小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併發症,如不幸繼發中耳積水,家長應耐心配合醫生的治療,統計上80%的中耳積水藥物治療會消失,如沒痊癒則至少六星期至多3個月(多篇文獻都這樣寫)再考慮做通氣管置放手術,輕率提早作徒然勞人傷財,增加手術的後遺症罷了。